本帖最后由 iew 于 2014-3-12 04:18 编辑
突然发现,这篇东西至今还堂而皇之地挂在哈军工校友会的网页上,不禁有点感慨:
激光武器专家赵伊君
2013-01-11 09:15:24 来源:北京哈军工校友会 浏览:585次
赵伊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应用物理和强光光学专家。l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助教、原子工程系讲师,长沙工学院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教授长期从事原子结构、气体物理力学、核爆炸光辐射和高能激光武器的科研和教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l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4项。
六十年代,赵伊君教授参加核试验,基于强爆炸时氧、氨分子反应动力学,定量描述了最小照度现象,建立了由光辐射速报核爆当量方法,荣立二等功;为核试验研制出3种光辐射测试设备,获湖南科学大会奖。
七十年代,赵伊君教授提出核爆炸多层球模型,其中辐射流体力学方程中状态方程和不透明度由原子结构和高温气体物理力学求出。总结此工作,出版《角动量与原子能量》、《原子结构的计算》、《原子的X—alpha波函数》3部专著,起到了在我国推广原子自洽场计算的作用。
禁止大气层核试验后,赵伊君教授基于核爆光辐射与强激光同属强光光学,转而探索激光武器破坏机理。用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方法,提出激光在非完全电离等离子体中的输运及在固体表面沉积算法,建立了脉冲激光使金属壳体层裂、连续激光引起材料软化等模型,得出破坏不同目标所需激光系统的主要参数。
1976—1983年期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高能激光辐照固体材料时热激波效应的计算》、《激光脉冲辐照金属材料时引起的层裂破坏》、《破坏效应研究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等报告,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层次的深入,1988年被863计划某主题聘为强激光破坏机理专题专家。
1984 年起被任命为我国激光武器某任务专家组组长,在总装领导下,他带领来自全国5 大部门、10个研究所、数百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经二十多年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1993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装置,进行了静态与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后第4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199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1996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系统,进行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第3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2005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样机,进行了演示验证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2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200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
赵伊君教授建立了全系模型,提出激光器光束发散射望远镜主镜口径、跟踪架与大气湍流强度、相干长度优化准则;提出一种消除强光束定向器内光路中非线性法;证实用自适应光学补偿象差时,可不用信标而进行校正等。
赵伊君教授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在国防科技的这一片天地里驰骋,永远向前。
http://www.hjgbj.com/show.asp?id=667
|